1、对国民经济做出的贡献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了32年,在管理规模上发展强劲,在创造的价值上更是突出。截至2012年底,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年营业收入已超过3000亿元。
除了物业管理行业,很多相关的周边物业服务企业,如向业主提供的房屋租赁与代理出售、室内清洁、票务代理、代办保险、家电维修等延伸业务,既方便了居民,又挖掘和带动出与物业管理关联的各类消费支出。由此可见发挥物业管理对扩大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因此,随着物业管理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的物业管理消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发展物业管理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持续增长,对国家当前确定的扩大消费性内需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从企业和从业人员数量的角度来看,71000万个物业服务企业解决了612.3多万人的就业问题。根据近几年行业呈现的将单项业务专业化分包趋势,算上部分企业分包出去的清洁、绿化等业务,物业服务人员的实际总数会更高一些。这些服务人员中,吸收了大量机关企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部队复转军人、下岗待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和残疾人等。
以上数据表明,物业管理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在扩大就业方面容量大、覆盖面广。虽然物业管理已开始向科技化、信息化迈进,人员的配置逐渐减少,但随着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旧住宅区物业管理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迅猛,对国家增加就业、安置剩余劳动力也将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
2、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贡献
起初的物业管理对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行业,很多业主都不接纳。
现在,物业管理已经是一个人们熟悉得离不开的行业了。目前,物业管理服务已渗透到全国多个城市中,展示出了强大的积极作用。杭州、武汉等城市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运作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准物业管理的全覆盖;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如今,物业管理服务领域已经从住宅拓展到办公、工业、医院、学校等多种业态。北京近些年完工投入使用的大型公共建筑,如水立方、鸟巢、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等,均选聘物业服务企业负责管理并提供服务。还有一些城市正在试行将整个街道的市容、秩序、环卫、绿化、清洁等承包给物业服务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实施管理,整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促进物业资产与社会资产保值增值的贡献
物业资产管理实际上是以满足置业投资者为目标,综合利用物业服务、设施管理、房地产资产管理、房地产组合投资管理的技术、手段和模式,贯穿于物业整个寿命周期的综合性管理服务。社会资产则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对社会活动的人力及物质投入后形成的各种社会设施和设备,其管理与物业资产的管理异曲同工。
无论是物业资产还是社会资产,好的服务和管理是会使其保值增值的。当长期的价值得到妥善的维护与管理,资产就实现了保值。而只有在资产实现保值的基础上,大量优质客户才会被吸引进来,资产的价值才会实现增长。
物业管理的全面推进,不仅改善了人居和工作环境,促进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通过对房屋及其设施设备的专业化管理,使得既有物业和社会资产处于良好的使用和运行状态,带来了房屋的保值和增值,在为业主创造资产价值的同时,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
4、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贡献
目前,物业管理已经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社区和谐对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有利于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和谐氛围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重大事件及事故还属偶然范畴,但物业管理的范围早已涉及到方方面面。小到一部电梯的安装、防护及维修,看上去似乎不值一提,一旦出现故障,后果难以想象。物业管理对公共设备设施及秩序的维护、协助政府开展安全防范职能的发挥,在减少刑事发案率,防止可能发生的火灾、燃气泄漏、爆炸等恶性事故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物业管理行业在国内还属“新生婴儿”,但这个行业一直在壮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民生问题,就与物业管理行业息息相关。
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际上都贯穿着切实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条主线,都以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目标和归宿,而物业管理行业恰恰是为了这一目标而服务的。
如今,物业管理行业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对社会各方面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需要社会各界给予大力的关注和支持。